央广网大连9月18日音讯(记者 王松 于芳香)“东边山头有一群赤腹鹰,至少100只。”“不止不止,后边还有,估量有200多。”
从8月25日开端,在坐落大连旅顺口区的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维护区,秋季猛禽监测作业“佳绩”频传,猛禽竞空、万翼飞翔的壮丽现象让监测人员兴奋不已。
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维护区坐落辽东半岛的最南端,与山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,是鸟类跨过海洋南迁最近的迁徙途径。辽东半岛形似漏斗,许多留鸟在迁徙途中逐步在维护区会聚,在此弥补体能,老铁山因此成为东亚-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,被称为“老铁山鸟栈”。
维护区共同的生态系统和丰厚的鸟类资源使之在本年7月的国际遗产大会上晋升为国际自然遗产,成为辽宁首处国际自然遗产。
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维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小平和记者说,以鹰、隼等为代表的猛禽是老铁山最具代表性的迁徙类群,“它们中许多都是国家一、二级维护动物或国际自然维护联盟濒危物种赤色名录中的物种。”为研讨途经老铁山迁徙猛禽的数量、品种、迁徙时刻及影响猛禽迁徙的要素等课题,维护区于2018年发动猛禽监测作业,至今已接连展开7年。
王小平介绍,经过研讨从前猛禽监测的规则,本年维护区于8月25日便发动了监测作业,较从前提早了一周。监测首日便监测到超越200只猛禽,最重要的包括赤腹鹰、红脚隼、凤头蜂鹰、日本松雀鹰,以及少数的雀鹰、苍鹰、黑鸢、鹊鹞等。
本年的首个“千猛日”是在9月7日呈现的。王小平回想,7日早晨6时,监测员们准时到达坐落老铁山最南端的监测点。刚开端,山林中反常安静,直到有人喊了一句“快看!头顶一群赤腹鹰。”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,从老铁山的各个方向不断地发现迁徙的大群猛禽,一个个“鹰柱”“鹰河”此伏彼起。到当天15时,当日迁徙猛禽总数2314只,不只迎来首个“千猛日”,更是一个超越两千的超级“千猛日”。
“首个‘千猛日’的主力军为赤腹鹰,其次为凤头蜂鹰,还有少数的日本松雀鹰、红脚隼等。赤腹鹰、凤头蜂鹰等猛禽在迁徙的时分偏好会集迁徙,一般集群数十至数百只不等,局面甚为壮丽。”王小平介绍。
“老铁山年平均监测猛禽数量6万余只,2023年监测数量最多,到达85567只,完成日均‘千猛日’。”采访王小平的当天,也是一个“千猛日”,“迁徙猛禽总数超越了5000只。”王小平介绍,“千猛日”会否呈现,受风力、降雨等气候要素影响,“这一些数据将为留鸟、珍稀鸟类研讨和生态环境研讨供给有力支撑。”
本年老铁山的秋季猛禽监测作业将继续到11月中旬,监测人员将日日据守,等待捕捉、发现更多的迁徙“大局面”。
从8月25日开端,在大连旅顺口区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维护区,秋季猛禽监测作业“佳绩”频传,猛禽竞空、万翼飞翔的壮丽现象让监测人员兴奋不已。